s 科研天地--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

与魔鬼同行-一例有关师生冲突的案例记录与反思(丰台区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选择字体大小:

与“魔鬼”同行

——一个有关师生冲突的案例记录与反思

 

摘要: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沙盘游戏可以很好地宣泄学生的情绪、表达学生隐藏的内心需求,对改善老师的教育行为、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沙盘游戏、师生冲突、危机干预

一、背景描述

一天,六年级班主任H老师递给我一篇成长日记:“你看看,这孩子心里是不是有问题啊?”话里话外夹杂着强烈的不满。我接过来,浏览了一下,虽然没有仔细看,就已经理解了他为何有如此感受。

“……看到她那样生气,我太高兴了!我就是气她,她越生气我就越高兴……”

这篇成长日记起源于一次作业批改,H老师已经强调了若干遍,但小Z还是书写错了,这是他听讲时心不在焉的自然结果。H老师要求其把这个词语抄写10遍,这个要求被Z拒绝,并且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向H老师宣扬:“我就不写!你能拿我怎么样?”教学经验丰富的H老师从来没有被学生这样顶撞过,立刻怒火中烧:“你的作业是给我写的?有本事你一个作业也别写!”更让人气愤的是,事后了解,小Z顶撞老师的行为竟然得到了班上个别同学的认可:“你真牛,敢和老师对着干,牛!”

再往前翻,有一篇成长日记写的也是愤怒情绪,看不出为何如此愤怒,但他把自己的愤怒情绪描写的非常细致——下学时把路边的砖块都砸碎了,想弄成粉末,还担心保洁阿姨不好清理。

看着成长日记,置身于事局之外的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搞恶作剧、而自己又被愤怒情绪淹没的小孩,而置身于事局之内的H老师感受到更多的是生气、甚至是伤心。我决定接触一下小Z

 

二、解决过程

(一)初次相见

中等个头,面相白净,脸上一直带着微笑,对为心理老师的我礼貌客气,整个人看起来是柔和的,好像和“愤怒”完全无关。我向他介绍我看了他的成长日记,感受到了他的愤怒和善良,希望能陪伴他一起度过小学毕业前的几个月,他点头同意。“心理”老师的身份让他很快接纳了我,但我担忧的是,“老师”的身份会阻碍我们深层次关系的建立,尤其是在处理师生矛盾关系的时候。

可以看出小Z很愿意走近我,可能是不善言谈?他会用沉默表达他不愿意描述事情的经过,但是会干脆、简短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在我细细的提问下,我还原了从小Z的视角看到的作业冲突事件的过程。小Z表达,老师让自己写10遍,但是自己已经会写了,所以不愿意再写了。

我问及“当感到不公平或和别人有矛盾时,你通常会如何处理?”回答曰:“武力!”

这个回答和H老师描述的他平常表现出的形象还真不一致。用H老师的话说,Z是一个在班级里不起眼的学生,也很少做出格的事情;当和同学有矛盾时,往往是用回避或退让的方式,从不和别人发生冲突。在这次和老师的冲突中,如此反差的表现让人感到措手不及。但这只是事情的表面现象,现象背后总有根源,我探究的就是这根源。但是从小Z口中很难得到全面的信息,我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源。

(二)家长沟通

初次见Z妈妈,正好是在家长会上。面对H老师对孩子的“控诉”,Z妈妈一直面带微笑、点头应和着,说“我早就知道他早晚会爆发出来”,也同时表达着自己的无奈。我的到来打破了她和H老师的沟通,她很愿意和我诉说孩子的事情。

Z妈妈说,她信佛,为人和善,这方面孩子和她是很像的。孩子语言表达不好,经常批评他说“你怎么连个话都不说不好”,现在孩子不爱表达,有事情不愿意和妈妈说,经常自己闷在屋子里。四五年级时班里有同学欺负他,妈妈就让孩子躲着他们,不和他们玩。在五年级时小Z的一个好朋友也受到班里同学的欺负,曾经求助过我,原本妈妈也想着求助我,但是后来就没有实施。

根据妈妈的介绍,可以看出小Z的自理能力差些,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很少有自己自主的计划。妈妈管教比较严格,报了很多课外班,小Z绝大多数时间都被课外班时间占用了,其他的课余时间就是玩电脑或看电视。爸爸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工作,每周回家一次,小Z的学习、生活都由妈妈照顾。

开学初学校举行运动会,体育委员给Z报了400接力赛的比赛项目,Z不想参加,因为五年级时就参加了这个项目,成绩不好,还被同学议论,因此六年级时这个项目就不想参加了。当ZH老师说不想参加项目时,H老师没有同意,还认为Z没有集体意识。Z尝试着让别人替自己参加这个项目但是没有成功,还是硬着头皮参加了这个比赛。但是从这以后,Z从心底里对H老师感到生气。

在“作业冲突”事件之后,Z拒绝向H老师道歉,在妈妈的压力下,Z还是当着全班的面向H老师道歉了,但是Z更恨H老师了。

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Z一点也不为当众顶撞老师有一点点的歉意,他长大了,不像小时候“逆来顺受”了,面对强制要求,他有了反抗的意识,现在,他正在体验着由于反抗而带来的快感,而周围同学的“肯定反馈”更放大了这份快感。

但是小Z应对压力事件的不当反应方式只是问题的表现,而问题的根源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我建议家长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安排高质量的亲子时光,多鼓励孩子表达,少批评、不取笑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感;探讨了当孩子受到同伴欺负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时如何引导孩子应对、并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的话题。

 

(三)沙盘游戏

第二次会面时,小Z同意接受沙盘游戏辅导。每一次做沙盘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Z需要在沙盘面前踌躇好久,最后快速、简洁地完成作品。

第一次沙盘游戏


当小Z从沙具架上拿下这个骷髅时,我的心跳立刻加速:“骷髅……可怕的骷髅……”当小Z宣布自己完成时,我强作镇定问:“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回答果断而坚定:“没有。”交流中,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看着沙盘,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

你觉得它可能在说什么话?(没有)

你看着他们,你感受的是平静、无助、还是害怕?(无助)

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没什么事)

用手感觉一下,你想到了什么?(沉默)

它为什么会在这里?在做什么?(沉默)

如果遇到了困难,怎么做会让他们感觉好些?(沉默)

如果需要求助,他们会想谁求助?(同学)

有没有别的选择?(没有)

Z不愿对作品有任何介绍,我仔细端详,在一片广袤的沙漠上,只有两幅骨架,一个骨架在圆盆中好像在沐浴,盆中虽然没有水,但是骨架看起来是舒服的样子,它的面容带着微笑,它的前面是一只神鸟的骨架,那架势好像是在保护它,警觉地看着周围。更有趣的是,神鸟的前面正是我坐着的位置,也许是在防卫我吗?

尽管感知到了骷髅的开放、包容,但还是对我有防御之心,尽管骷髅感觉很舒服,他却在毫无一滴水、一丝生机的沙漠上。他一定非常渴望水,如果有雨露降临,它一定会欣喜若狂的。

第二次沙盘游戏

踌躇许久之后,小Z开始整理沙面,然后仔细地修理出来这样一个岛屿。


他修理岛屿的样子非常认真、仔细,用刷子仔细整理使湖水干净,小岛与四周分离更明显,然后又把岛上的土去掉一些移到岸上,又开始仔细整理岛使其成为圆锥形,仔细整理四周,使四周的沙子均匀分布,四周呈斜坡。

这是什么?(岛)

小岛有什么感觉?(孤单)

小岛喜欢这种感觉吗?(喜欢)(怎么会有人真正喜欢孤单?!)

四周有什么?(陆地)

陆地上有什么?(没什么)

用刷子不断整理四周,是在做什么?(让四周远离小岛)

小岛为什么要远离陆地?(不知道,就是想)

如果陆地包围着小岛,小岛什么感觉?(不知道。它想逃却逃不掉)

如果被爱包围着小岛会感到温暖,如果被抱怨、责备甚至被恨包围着就会有逃离的感觉(是“恨”!)(他的语调重重地强调着“恨”字)

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着小岛带给我的感觉,慢慢地,他紧握拳头,开始抽泣了,他小声哭着,泪水顺着脸颊流下。他说他好久没有哭过了。许久之后,Z的情绪才慢慢平静下来,却不愿意有其他表达“恨”到底来自哪里。

第三次沙盘游戏

Z在沙盘面前踌躇了好久好久,我问其是不知道选什么?还是架子上没有自己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制作。小Z说架子上没有自己需要的。我说:“我可以知道你需要什么吗?”小Z果断地说:“我需要一把枪!”我把他领到了团体咨询的沙架上,那里有他需要的东西。他挑选了一把枪,放在沙面上,宣布沙盘完成了。

他解读:枪躺在沙面上,是因为还没有被拿起来。问及枪是用来做什么的,答:对付H老师。

说到H老师的时候,他的双拳紧握,眼睛圆凳,紧绷着嘴,面部肌肉紧张。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攻击意向。

(四)多向沟通

感受到小ZH老师的敌意,我决定和H老师沟通一下。毕竟为人师者,不管孩子的行为如何过分,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更包容的环境促进他们的成长。

但是见到H老师后,却得到了更多关于Z的负面反馈:这段时间作业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写出来的作业简直都不能看,像画花一样!……

H老师倾诉完毕之后,我认真地向他介绍了小Z前两次的沙盘,和他一起感受小Z的孤独、无助和渴望。如果我们把他看成一个不尊重老师的人,我们一定会非常生气,但是如果我们把他看成一个渴望爱和帮助的孩子呢?当小Z的世界出现了花草、河流这些充满生机的内容时,我相信他会更多地用适当的方式应对自己生活中的压力。但是他内心世界的花草、河流需要我们用爱来滋养。也许那些乱七八糟的作业是对我们是否有爱的试探?

H老师说:“好可怕,感觉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魔鬼啊!”我开玩笑说:“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魔鬼,当一个人内心没有滋养、没有能量时,他应对外部世界的方式就像是魔鬼一样的方式——倾尽全力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而无暇顾及其他。他需要从外界环境获得养分来滋养自己干涸的内心,而我们就是他的外界环境之一。”

见过H老师之后,我和Z妈妈也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交谈:如何让孩子感知到自己被爱、自己能行,让孩子逐步具备处理压力事件的能力,而不是遇到事情就冲动地拼死一搏。向妈妈提出孩子现在非常需要内心的滋养。内心的滋养建立在妈妈的理解、包容、尊重的基础上,更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上,感觉自己是一个能干的人,感觉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感觉自己是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人。而这种感觉除了来源于学习之外,还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不过,从和Z妈妈的交流中我知道,孩子很在意老师对自己作业的反馈,希望老师能够纠正自己作业的小错误。看来孩子是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的,这更验证了之前和H老师的沟通内容。

(五)出现转机

对小Z的辅导还在进行中。也许是妈妈的转变和老师的释怀,在过去一周的时间里,Z不再感觉那么心烦,和同学交往也渐渐多起来,我能感觉到他的轻松的状态。不过这次沙盘游戏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面对沙架很久,近20分钟的时间内没有选择任何沙具,沙面也没有任何变化,最后小Z说就这样吧。

第四次沙盘游戏:

问及此刻的感受,如我所料,回答曰没什么感受。我审视了许久,谈了一下我的感受——“我看到了一片沙漠,没有任何生机,甚至连一丝风都没有。寂静的一望无际的沙漠,在里面是什么感觉呢?如果接下来沙漠里发生了一些变化,会是什么变化呢?”在我的引导下,平静的沙漠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是什么让沙漠变了样?(有风,就形成了沙丘。)

如果有一个人在沙漠里,他会站在什么地方?(在沙盘中央三个沙丘的交界低洼处)

这个人会有什么感觉?(不知所措)

怎么样才能赶走这样的感觉?(站在沙丘上)

站在哪个沙丘上?(最下面的沙丘上)

为什么是这个沙丘?(因为这个沙丘在沙漠最边缘)

咨询结束后,明显感觉到Z的表情很轻松,一改以往送他倒教室拿书包的做法,我让其自己回去拿书包并回家。有一股力量进入了Z的内心世界,他的心湖会掀起如何的涟漪呢?

第二天中午H 老师说Z从我这里回教室后,竟然主动向她为以前的事情道歉了!并在第二天早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了歉!可以看得出,H老师很开心。虽然异常担心当着全面同学道歉的步子迈得有些大,但还是感到有些欣慰:看来紧张的师生关系开始有缓和的迹象了。

(六)再次遇挫

带着兴奋,我在等待着下一次个体辅导时间。但是见到Z时,他烦躁的感觉和更加封闭的状态让我措手不及,他拒绝做任何表达,包括沙盘,也拒绝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情。

事后和H老师、妈妈沟通,才知道在ZH老师道歉之后,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在上过手工课之后,Z还拿着课上割纸用的刀片,课后Z把刀片拿到楼道里玩,同学发现了就报告了H老师,H老师把刀片收走时批评Z说:“你是想让警察抓你走吗?”Z倔强地回答:“是!”

H老师是从六年级开始带班的,善于班级管理,不到半年的时间,从原来科任课很难上下去到现在的顺利进行,班级氛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科任老师包括我自己都喜欢在这个班级里上课了。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上时,而放在个别关注上的精力自然就少。但是H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前的这个学生已经超出他的经验预料,对别的孩子而言普通的一句话,就足以使他内心波涛汹涌,做出我们意料不到的行为。

Z的内心如此脆弱,这段时间来获得的滋养仅能够让他主动走向老师一步,他不再有一点能量来面对一句责备,刚刚有所缓和的师生关系就这样又被破坏掉了。

H老师对Z的行为无法理解,更让我担心的是H老师的不接纳态度会通过无声语言传递给小Z,脆弱、敏感的他肯定一一都能感受到。

(七)矛盾升级

我对小Z的辅导进行得异常困难,不善表达的他更加封闭了。也许是不善表达?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不能足够信任我?但我又能感觉得到他对我的信任,不管有多少作业、有其他特殊的安排,他都能主动到咨询室来找我,他对我陪伴的肯定让我更加确认他有主动需求帮助的强烈愿望。

除了真诚的陪伴之外,我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辅导。在一次绘画辅导中,小Z又一次表达了自己的恨意,这种恨意如此强烈,让我感觉到已经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已经有了伤害H老师的可能性。我意识到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八)危机干预

1.向学校领导汇报。我向学校领导汇报了个案情况,学校成立了专门小组来处理这项事宜。

2.和父母沟通。和小Z父母沟通孩子现状,并要求其监督孩子行为,并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3.和老师的沟通。之前和H老师的沟通,都是立足于教育孩子的立场上,请H老师对其多些耐心,但是当耐心用尽时,老师难免会出现不耐烦。但是此时,面对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我们的立场不仅仅只是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保护自己。本着保护自己的立场,我们需要最大化地作出努力,缓和和小Z之间的关系,让其报复行为消失在萌芽之中。

(九)初见成效

毕业前的最后一周,我见了小Z最后一次,小Z说这周状态不错,烦躁的情绪减少很多,正在为毕业考试做准备。H老师说他找Z进行一次了真诚的谈话,鼓励小Z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我相信,H老师从心底里对小Z的接纳会通过多维的途径传递给小Z,敏感的小Z一定也都能接受得到。

三、经验和反思

陪伴小Z的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从最开始的骷髅、到枪、再到联想到的报仇画面,每一次都让我担惊受怕,借用H老师的话说,我好像在和“魔鬼”打交道。但是仔细分析,“魔鬼”不过就是一个没有滋养的生命而已,他在用魔鬼式的行为索要着自己渴望的东西,虽然这种方式愚笨、不能被人理解而往往不能达到本来的目的。而剥落魔鬼的外衣,让其露出原本生命的生机勃勃,就需要爱,尤其是身边的重要他人的爱——父母和老师。无论何时何地,孩子都需要重要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当他们认为自己是被任何和接纳时,他们的内心就有了滋养,就有了能量去理性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而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爱孩子。爱传递的是对孩子的认可和接纳,不论孩子做出如何不可接受的行为,但处于为人师的位置,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不能因为行为不可接纳就收回自己的爱,那是亵渎天职。同时,爱更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尤其是处理师生矛盾时,放弃权利之争,建立爱的联结,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有方法地爱孩子。溺爱、娇惯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回避、退缩不能让孩子感受到鼓励和支持,当我们的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能够利用多种资源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爱;当我们给予孩子尊重和宽容,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能够从错误中总结经验,让他们有为弥补错误的机会,他也就获得了更多的能量应对更多的未知事。

魔鬼不可怕,爱能滋养它。和小Z同行的日子,让我更加认识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关注孩子、接纳孩子才能传递出更大的影响孩子做出改变的力量。希望进入新中学的小Z一切安顺。

四、参考文献

[1]王辰怡,尉玮,闫煜蕾,谢秋媛.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自助手册)[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0)

[2]申荷永.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的呈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3]米杉.情商魔法训练营[M].译林出版社.2011(1)

[4]汪清华,张通昌,孙晓明.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3-4):54-56

[5]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