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教研天地--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

苔花与米粒 丰台一小 张丰

选择字体大小:

 清代袁牧写过一首有名的古诗《苔》,里面说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总能想到一年前的那次有趣的“米粒探寻之旅”。

    刚接班时,我发现有的孩子午餐饭盒里剩了不少饭菜,我忍不住询问:“孩子你吃饭了吗?基本没动呀!你现在得多吃蔬菜,正长身体,蔬菜里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看着孩子垂头丧气地走回去,不情愿地拿起小勺在我的“严格监视”下,吃了几口蔬菜和米饭,我叹了口气,说:“放饭盒吧”,那孩子跟脚踩着风火轮般,一溜烟就出去了。我望着他跑去的方向,心里不住在想:这可不行啊!一方面孩子需要均衡饮食,吃饱、吃好;一方面浪费的现象可不能形成风气啊。

于是我开始了“寻访之旅”。先打“共情牌”,即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利用午休,给孩子找了非洲或贫苦地区孩子们的相关视频,从孩子们震惊和感叹声中,我看到了“不可思议”的表情。很难想象,同生在一片天空下居然有这么大的区别。于是我一口气从地区贫困讲到中国脱贫攻坚,从红军吃树皮讲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少同学当下表示要节约粮食,不能浪费!我观察第二天的“零米粒”情况,有一小部分同学加入,我心想:看来共情牌有点效果!

一不做二不休,就在某天午休结束后,我继续“寻访之旅”。我先询问吃饭比较少的孩子们原由,基本的回答都是“在家就不爱吃蔬菜”。同时,我开始观察孩子们中午就餐情况,发现有几大菜品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西红柿炒鸡蛋、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炸鸡排鱼排等”,基本都是“光盘”。我大致总结一下,孩子们喜欢吃“咸口、肉菜”,而对绿叶蔬菜则毫无兴趣。于是这也解答了我的困惑,即为什么单独靠打“共情牌”和讲道理效果不明显,可能依着生理发展特点,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偏爱吃肉食。

于是,在第二天,我打算采取“顺应法”,结合学校的营养膳食食谱让孩子们理解均衡膳食的重要性,即让学生对蔬菜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今天老师有新的午饭吃法,你们愿不愿意试试?”孩子们迅速惊讶的看着我,连连点头,我拿出美食专家的架势,饶有兴致的开始传授:“不少同学喜欢吃汤泡饭,你可以将青菜放在汤里,配上米饭一起吃,是不是很美味?还可以,适当的弄几滴肉汤,泡在里面,增加咸度呢。我们常说,一起搭配干活不累,你的肠胃也需要搭配干活呀,你天天吃肉肠胃消化不了,青菜助手里面有很多的膳食纤维来帮忙分解、消化,这样才能做到营养均衡,你的身体才能更健康啊!

就这样,通过“节粮教育”+“争章兑换”,午餐不剩饭菜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为了进一步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将“零米粒”的教育理念很好地融合在学校六小公民争章活动中,带领学生开展小组评比和一系列的育人延展活动。如:米粒不掉桌子上的卫生习惯培养、酸奶开盖喝净与餐具包装一同收好的收纳与分类习惯培养、酸奶皮外包装废物利用剪辑装饰为小组牌的环保意识培养;在家里,“小手拉大手”,做一名“零米粒”活动的小宣传员活动等等。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获得环保小奖票的人数越开越多了,自己吃完饭收拾桌面和餐具收纳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改装的意识越来越强了……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秉持“激发自主能力,践行文明行为”的教育目标,以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吸引了童真的孩子,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将准则从“教条”变成“儿童生活”,把外在评价压力转换为孩子成长的内动力,潜移默化之中就把老师平常用来训导学生的话“你要这样做”转变为孩子们的“我想、我喜欢和我愿意这样做”,唤醒并激发了学生自我改变的意识,才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开始。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小小的米粒也在孩子们的心底慢慢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