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教研天地--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

育人故事 摘掉孩子心里的帽子 远洋分校 王晓娟

选择字体大小:

 作为一名与孩子打了二十几年交道的班主任,我愈发地感觉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看见孩子的行为,更要看见孩子的情绪。现在的孩子们面临的问题,很多是情绪的困扰:易怒、偏执、敏感、自卑、……如何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呢?我的教育实践告诉我,同理孩子的情绪尤为重要。

一、发现、了解情绪

一天早上,我发现,班里的小卿戴着一顶帽子闷闷不乐地来到教室,奇怪的是,上了两节课,小卿依然没有摘掉头上的帽子。

他的反常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了了解原因,我询问了小卿的妈妈。妈妈告诉我,小卿嫌剪的头帘太短,担心被同学笑话,非要戴顶帽子来上学,而且在学校期间一直戴着,直到头发长到足够长。

听了小卿妈妈的叙述,按照我以往的权威风格,我岂能允许学生如此“放肆”?我绝对会以连珠炮的方式把我的大道理一股脑地抛出来,譬如:违反学生仪表要求、对教师不礼貌、影响视力等等,我会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让学生绝无还嘴之机。可是我这种高压做法的结果是什么呢?小卿会摘掉帽子,他的问题貌似被解决了,但实际上,他的心结没有被打开,他的情绪没有被看见,他的焦虑没有得到释放,他心里的帽子依然没有被摘掉。这种压制,偶尔一次,可能无伤大碍,但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封闭、懦弱、没有主见,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绝不是我为人之师的初衷。因此,我决定改变我以往的做法,尝试让我和孩子在接纳、理解的正向交流中解决问题。

 二、同理、悦纳情绪

    作为五年级的孩子,小卿关注自己的形象,在意别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这正是孩子成长的标志。因此,我开始从共情小卿的感受切入:“小卿,你觉得头帘剪的太短了,担心同学笑话你,你想让大家看到漂亮的你,对吗?”小卿点点头,因为老师理解了他。“你开始注重外表了,王老师觉得你长大了,你想戴着帽子进教室,我觉得可以,但老师有个小建议,你想听听吗?”小卿没想到我竟然会答应他戴帽子进教室,很是诧异,也许出于感激,他很有礼貌地说:“王老师您说吧!”“你可以戴帽子,但是唱国歌时你必须摘掉帽子,这是对国旗的尊重,其余时间你都可以戴,你觉得可以吗?”“当然可以了。”小卿爽快地答应了。

在我俩的交谈中,我尽量站在他的视角看问题,顾及他的感受,肯定他做法的合理之处。小卿的情绪由最初的担心被老师批评,进而逐渐放松,感受到老师理解他的烦恼,最后愉快地接受老师的建议。但我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表示我完全支持孩子的行为,作为教师,我必须有自己的原则。

 三、引导、稳定情绪

怎么才能让小卿不仅摘掉头上的帽子,更要摘掉心中的帽子呢?这就需要从他的心理入手,让他觉得短头发也很漂亮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晚上,我来到了学校对面的理发店,把我的头帘也剪成短短的、有些弧型的造型,跟小卿的一模一样。第二天,我一进教室,同学们就窃窃私语:“王老师又剪头发了,真短!酷酷的!”

听着同学们的赞美,我满脸笑容:“孩子们,短头发不光帅酷,而且特别好打理,再有,头发短,吸收的营养少,能使人更聪明!王老师就是最好的证明!”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我偷瞄了一眼,小卿也笑了。我知道,他心里的担忧在慢慢消融。           

晚上,我跟他微信视频,因为他在家里不戴帽子,我故意惊讶地说:“哇,小卿,你的头帘真帅,跟我的太像了,明天咱俩一起走进教室,如果有人说你头型不好看,肯定是嫉妒你和我是母子头型!”“太好啦。”有我在后面给他撑腰,小卿兴奋地答应了。

故事的结局呢?就是小卿顺利地摘掉了头上的帽子,充满自豪地跟我一起走进了校园。

这一目标的达成,源于我观念的改变。我从以前只看见孩子的外显行为到现在更能看见孩子内在的情绪。我尝试同理孩子的情绪,与孩子感同身受,改变了自己高高在上、满嘴说教的沟通方式,而是用询问、商量、建议的口吻,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适度的疏导。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有着喜怒哀乐的“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因为情动于衷,方能外显于行。作为教师,我们要独具慧眼。看见孩子的内心,我们才能与孩子感同身受;看见孩子的情绪,我们的教育才能充满温度;看见爱,我们才能与学生之间永远流淌着如沐春风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