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心灵驿站--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

从傲气的长颈鹿到柔和的小兔子

选择字体大小:

摘要本文以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的绘画心理辅导为案例,指出面对因批评而带来的厌学情绪,辅导中需要做到接纳消极抵抗、允许不满并感受愤怒、理解批评也是爱的表达,以构建良好的辅导关系为前提,利用绘画这一表达性心理辅导技术对个案心理活动的投射,以期寻找成长的希望和力量。

关键词:接纳;感受;绘画;关系

一.案例背景

    整理心理辅导记录时,有两幅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一副是高高昂起头颅的长颈鹿,另外一副是一只小兔子。这两幅画均是一个叫西西的一年级女孩所画:长颈鹿是第一次辅导时画的,小兔子则是结束辅导前画的。看到这两幅画,我不由想起每天被爸爸妈妈拖着起床,强行推进教室,对上学极度厌恶、恐惧的小女孩。西西出现这样的行为,还要从国庆节前的课间说起:班主任S老师在批改作业,多次讲解西西不懂,于是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她。第二天,她对父母说害怕S老师,不愿意上学,父母连哄带骗劝进学校;第三天,她依然不愿意上学,这一次她开始在校门口大声哭泣……

二.案例经过

(一)接纳消极抵抗

    第一次介入心理辅导时,她眼睛红肿,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厌恶,行为上有更多的退缩和逃避,任何的对话均摇头不语。她一定以为我也是来做说客的,其实我知道,这个时候她需要的更是理解。于是,蹲下来对她说:“今天这儿就我们两个,我不是你的老师,你也不是我的学生,如果你愿意,可以叫我阿姨,或者叫姐姐,这样我会更开心!”她听到我会这样开玩笑,“扑哧”乐了。尴尬的气氛有些缓和,但还没到直视问题的时候,“愿意画副画吗?不想画的话也没关系!”我试探性地问。“愿意!”她回答地很干脆。于是,我拿出一张A4纸,将事先准备好的铅笔、橡皮、水彩笔递给她,然后说:“画任意你想画的!”很快她就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那是两只长颈鹿,一大一小,还有一颗结满果子的苹果树,但果实很高。解释作品时,西西说:“长颈鹿妈妈带着长颈鹿摘苹果!”绘画结束时,西西已经能够轻松地进行交流,但第一次介入,我并没有打算探讨真正的问题,辅导结束的时候,我特意问她:“今天和我在一起开心吗?”“很开心!”听到她这样回答,我拉着她的小手说:“老师对西西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期待西西明天也像今天一样开心地来到学校,等我明天见你的时候,把学校里发生的开心事情讲给我听?”她点点头,与我勾勾手,走出了辅导室……

(二)允许不满,感受愤怒

第二次再见到西西,我们首先谈论了学校里发生的快乐事情,她提到:S老师表扬了她、有个同学给了她一颗糖……这些都让她很开心。她对学校的兴趣在逐步建立,但提到上学依然狠命摇头。“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哪些不开心的事情会让你不愿意来学校?”我问道。“我害怕S老师!”西西谨慎地回答着。“我能感觉得到,提到S老师你现在有些变化。有些害怕,还有些愤怒……”我猜测着,她听到我这样说,重新抬头看我,并点头然后沉默。“告诉我,现在还害怕吗?”她依然点头。我拿出两张纸两只笔,一张放在自己面前,另外一张放在她的面前,对她说:“我们两个都有一张纸,我们把这张纸看成安全发泄岛,一起来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怎么样?”“老师,怎么发泄呢?”西西很好奇地问。“想着自己的恐惧和愤怒,把所有的恐惧和愤怒留在这张纸上,来,拿起笔,我们一起试一下!”我借机邀请她。我们一边划一边喊着“我很生气”、“我很害怕”、“我很担心”……就这样一直胡乱地划着,直到筋疲力尽,我和西西都趴在了桌子上,大口喘着气……西西说,就这样胡乱划着,一开始还想着不愉快的事情,后来就不再想了,心里反而很轻松。我们愉快地结束了第二次心理辅导。

(三)批评是爱的表达

    通过几次接触发现:西西是一个敏感要强的孩子,每件事情都尽力想做好,每次都想赢得老师的表扬,所以,批评到来的时候,她有些受不了。在西西的幼小心灵里,批评就等于不够爱她,不够喜欢她。在辅导过程中,借助西西和奶奶在家里发生的一件不愉快,我为她布置了口头作业——“回家后问奶奶,不让你玩花盆,除了怕花盆摔碎之外,是不是还会担心你摔倒呢?”我等着西西的回答,她告诉我:“奶奶说更怕自己摔倒,因为奶奶爱我。”是改变其“批评就等于不够爱我”这一不合理认知的时候了。于是,我故意说:“可是奶奶上次还批评你呢,明明是批评你,怎么奶奶还会爱你呢?”对于我这样的提问,她笑着说:“老师,您不是说了吗?尽管批评这种方式不对,但他们背后的原因是一样的,奶奶是太爱我,所以才会管我。”“你能感受到奶奶的爱我吗?”我继续追问。“当然能了。奶奶每天都来学校接我放学,回家还为我辅导作业,给我做好吃的……奶奶是爱我的。”西西坚定地回答着。“那S老师呢?她爱你吗?”试图想使她明白批评是爱的表达,对老师和学生而言,也是如此。但是,听到这样的提问,她犹豫了,嘴上说:“不知道。”

我开始为西西设置情景:“今天你穿着漂亮的裤子,可是你和同学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把裤子划了洞,洞在屁股上,你看不见。S老师从你后面走过来,你是希望她告诉你,还是不告诉你?”

“不希望她告诉我。”

听到她的回答,我继续说:“好的。S老师也知道你不希望她说出真相,于是她保持沉默。下午放学后,你走在大街上,街边的人在议论:那孩子裤子破洞了,哎呀,谁家的孩子?……听到这些,你会怎么办?”

“我赶紧跑回家换裤子。”西西快速地回答。

“听到他们的议论,你感到羞愧吗?”我追问。

“嗯。”

“如果S老师早一点告诉我们,羞愧不就可以避免吗?”

“也是!”

“裤子上的破洞就像错误一样,批评就像在提醒你犯错了。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勇敢的人犯了错误,敢于承认错误,岂不更好呢?”

她点头。

(四)理解他人的感受

   每一次进入辅导室,西西首先都会画一幅画,我们会一起讨论这些画面中的故事,以期通过这些故事引导西西成长。这些绘画有些是让西西自由创作,有些是固定题目,如画一幅家庭成员互动图、画出校园里开心的一刻等。本次辅导同第一次辅导一样,是自由绘画,西西的画面中有一个小姑娘,一只小兔子,脚底下还有很多漂亮的紫色的花朵。在解释画面故事的时候,西西说:“小姑娘想去摘脚底的花,但想到这些花儿是美丽的风景,如果留着别人也能欣赏,于是就停下来了。”对西西而言,具有非常好的解释寓意。高傲的小长颈鹿,每天都会伸长脖子去摘他人够不到的苹果,不需要被任何人批评、指点的她居然能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于是,我对她的故事进行了正面回应。再一次抬头看西西,突然觉得她像只小兔子一样柔和。

三.案例分析

(一)关系构建是辅导的基础

    对于存在厌学情绪和行为的孩子,在学校中接受辅导很容易激发他们的阻抗心理,如何化解阻抗,要从关系的构建开始。本次案例辅导中,从辅导初期称呼的改变——不是师生关系,可以叫阿姨,也可以叫姐姐;到自由绘画;再到对“厌学”只字不提,无不在积极努力地构建着信任关系。要让西西感受到我并不是她父母或老师派来的说客,我是来帮助她管理情绪并恢复正常生活的人。这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第一次辅导时,我并没有说太多的话,感受到她的抵触后,就拿出纸和笔让她绘画。第二次辅导在纸上宣泄情绪也是如此。心理老师和孩子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的缩影,在辅导过程中,要用这种关系带动孩子看清其与周围群体的关系,所以,辅导中我有任何好与不好的感受都会反馈给孩子。比如有一次辅导,西西提到很期待下一次的见面,我对她的期待做出了这样的正面回馈:“真高兴听到你这样说。这是对我的认可,谢谢西西!”还有一次辅导,我为她布置了作业,但是她并没有完成,听到她没有完成作业,我有些不高兴,于是我也把这些感受反馈给她,并借机探讨了关于犯错、惩罚、批评的问题。

(二)绘画投射其内心活动

    绘画疗法作为心理辅导中的一项疗法,有着自己的优势:①它可以巧妙地绕开来访者的防御心理,来访学生可能对辅导老师有很强的抵抗心理,但较少有来访学生抵制画画[1]。由此可见,以绘画引出问题,会让来访学生感觉很自然,也愿意配合。面对西西的阻抗,本案例选择用绘画作为辅导主线,每次辅导都以绘画开始。②它可以投射出来访学生的内心活动。如第一次绘画中,西西选择了长颈鹿,从长颈鹿刚刚昂起的颈部来看,她是孤傲的。所以才会有“任何人都不能批评我”、“我想做得好”、“每次睡觉前都要从床上弹跳起来,预习明天的语文、数学”、“就算裤子破洞了,我也不希望别人指出来”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之后,西西的内心活动也有很大的变化。从画面中全部覆盖动物,没有人物、校园,到画面中出现与她一样大小的女孩、班级里的好友、美丽的校园,这些都预示着西西的成长和变化。尤其是最后一次绘画作品,西西提到:“我想去摘那朵花,可一想到别人也要欣赏身边的美景,所以就停下来了。”提到旁边的小兔子,她说小兔子是自己的好朋友。长颈鹿是一种内心的投射,小兔子也是内心的投射,从傲气十足到柔和顺从,这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见证。

(三)角色扮演培养感同身受的能力

    一年级的孩子仍然存在单向思维,所以,他们常常会呈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如何要教会他们感同身受是辅导或心理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辅导过程中,西西提到奶奶不愿意让他玩刚买的花盆,她偷偷将花盆藏在阳台上,偷偷地玩,奶奶特别生气,对她大喊大叫。辅导中,我们借助这个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为了让西西更快地进入角色扮演的状态,一开始我扮演奶奶,她扮演自己。扮演一轮之后,我扮演西西,她扮演奶奶。

角色互换后,我问她:“当我把花盆藏起来,自己偷偷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感觉你不听我的话,挺生气的。”西西说。

“我没有理会你,没有尊重你,所以你很生气。”我重复着她的话。

“是的。”

“所以,你现在知道奶奶为什么对你大声斥责了吗?”我继续追问。

“知道了,我不听奶奶的,偷偷玩花盆,没有尊重奶奶。”西西说。

“所以,如果不想让奶奶大声斥责你,你该怎么做呢?”我引导着。

“我要听奶奶的话。”西西说。

“听奶奶的话?如果你特别想玩呢?怎样表达你的想法会让奶奶感到被尊重?”我试图让西西明白,本次辅导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她学会听奶奶的话,而是让她学会如何尊重别人,如何眼中有别人,理解别人的感受。

“我要学会表达,告诉奶奶自己的理由。”不得不承认西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四)情绪与事件无关

合理情绪疗法是心理咨询惯常使用的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也叫ABC理论,是指:引发情绪和行为Cconsequence)的原因不是事件A(Activating event)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A的认识CBelief[2]。因此,改变情绪和行为的方式不是消除事件,而是纠正个体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西西厌学情绪和行为的起因表面上看是由于S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她,实际上,在西西的内心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不合理认知,那就是:即便我做错了事情,任何人也不能批评我,妈妈除外(这是辅导过程中西西的原话)。正如辅导过程中西西不愿意S老师告诉她裤子破洞一样,她在意来自他人的批评,如果有人指出她的错误,她就认为帮她纠正错误的那个人不够爱她,不喜欢她。所以,西西的辅导目标不是远离S老师,或者让S老师对她的错误置之不理,因为在她未来的生活中,依然还会有像S老师一样的陪伴者,或许他们是西西的老师,也许是西西的朋友,等她长大以后,这些人中还有西西的领导或亲密伴侣……如果问题根源不清除,西西将在其成长过程中一直被这些情绪和行为困扰。本案例中运用角色扮演、情境设置、对话分析等技术对西西的不合理认知进行矫正,以期西西对事件进行合理的认识,认识到批评是一种爱的表达,尽管我们都不喜欢批评,但我们要试着理解批评背后的关心,毕竟我们不能左右他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从西西最后一副小兔子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西在逐渐把他人放在心里,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开始接纳他人的行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参考文献

[1]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3

[2]郭本禹.理性情绪行为疗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2)

 

作者简介:王琳,女,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曾任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住院心理医生,主要从事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累积个案500余例。现任丰台第一小学心理健康老师。

上一篇:是吗?对不起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