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心灵驿站--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

让每颗种子都能幸福

选择字体大小:

一、主要经验

1.“五三”模式引领学校心育工作发展方向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健康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单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需要做到三个友好相处,即:与自己友好相处,与他人友好相处,与环境友好相处。鉴于以上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要想为成就幸福人生奠基,我们的学生需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  悦纳自我
  •  关爱他人
  • 尊重环境

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五三”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以“让每颗种子都能幸福”为心育理念,以“悦纳自我、关爱他人、尊重环境”为心育目标,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心育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家长,通过课程、辅导(包括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两种形式)、宣传(包括专题讲座、心理社团、展板、主题活动等活动)的形式,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学习教育,即:3个目标,3个对象,3个阵地,3种形式,3项内容。如图所示。


 

1 丰台一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2. “幸福童年树”为学校心育工作提供理念支撑

 

 

“让每颗种子都能幸福”是我校心理健康工作一直遵循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个性,也有不同的成长志向。我们尊重每一粒种子,理解他们的多彩缤纷,接纳他们的与众不同,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和成长的平台,使他们具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能力,最终成就幸福的人生。为此,我们构建了学校心育之“幸福童年树”,见图2

2   丰一心育之幸福童年树

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个性,也有不同的成长志向。种子在丰台第一小学(阵地)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心理健康制度的保障、心理辅导室以及专职心理健康老师等资源的配备为种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在这里,我们通过心理健康课堂、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的形式(途径)为幼苗施肥、灌溉,帮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学习


(内容),最终促使每粒种子长成枝叶繁茂的大树。当然,从一粒种子到幼苗再到参天大树,它的成长离不开家庭阳光般的温暖和社会雨露般的滋润(阵地),正是有了这些支持,我们的幸福童年树才能结出悦纳自我、关爱他人、尊重环境(目标)的果实。

3.家校联盟能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但是家校联盟可以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很多孩子的问题行为根源来自于家庭,如果家庭教育能够得到改善,孩子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通过开展家长讲座、“家长互助学习小组”活动、个体咨询中的家校沟通等对此有了很好的印证。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完善体制建设,保证心育工作的规范性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首先成立了校长担任组长、心育主管领导和专兼职心理教师作为组员的丰台一小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及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工作小组。

  其次,我校制定了一系列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制度:2013 年颁布了《丰台一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去年还相继颁布了《丰台一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制度》,该制度明确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组织机构、干预对象和干预的方法。《丰台一小学生个别心理咨询制度》,规定了心理咨询服务的理念与原则、 服务内容、心理辅导员的责任与权利;《丰台一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预警机制》,构建了学生心理气象联络员、班主任、心理老师、德育行政领导的四级心理健康工作平台。

 

丰台一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预警机制

这些制度的出台增强了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

(二)条件保障:组建专兼队伍,保证专业工作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骨干、专业心理辅导员来担任,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依据《丰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和《丰台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制度》两份文件精神,我校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专业心理教师,另一方面整合学校资源,形成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

近两年我校通过公招的方式,先后引进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柴松针和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的王琳两名研究生学历的专职心理教师。其中,王琳老师曾经任职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担任心理医生,积累青少年个案300余例,大部分患者治疗时间均在三个月以上,也包括患儿的家长。后任职于民政部培训中心,担任心理教师工作,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有丰富的个体辅导经验。柴松针老师曾在课程研发机构承担课程研发工作,对于课程研发有一定的见解。另外,还在幼教机构做过教研员,熟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丰富的家长培训工作经验。

2012年,学校还引进了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现在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生的苑露冉。目前,我校有2名专职心理辅导员,5名兼职心理辅导员。

 

    (三)教育教学:开展各种活动,贯彻“学习、生活、生命”的心育内容,为达成心育目标提供直接途径

     1.心理课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始终认为,脱离了课堂的学习和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成为一阵风式的运动,不能真正滋养师生的心灵。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是面向全体的,它保证了在校所有孩子都能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受益。

形式一:心理活动课

立足于课堂,我校充分整合和开发资源,开设了3-6年级的心理校本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成长问题,比如注意力训练、良好品格培养、人际关系培养、价值观培养、情绪调节和时间管理、青春期教育和自我意识等。

我校的柴松针老师和王琳老师静心准备每一次上课的内容。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两位老师展现了很高的专业素养,不管走进哪个班级,上课开始时同学们热烈的欢呼声和下课时意犹未尽的叹气声能看出同学们对心理老师的热爱和依依不舍。辅导理念的正确表述、辅导目标的恰当设定、辅导活动的精心设计、辅导思路的清晰流畅保证了高质量的常态教学。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发展,辅导活动经历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每个阶段的设计都讲究巧妙、精致。

柴松针老师多次担任了校级、区级、市级课的研讨活动,201310月荣获丰台区小学首届育心杯心理活动课大赛一等奖,201412月荣获北京市第二届(2014年)“成均杯”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课大赛决赛,荣获一等奖。王琳老师也在区视导课中进行了教学展示。

形式二:团体心理辅导

学习适应是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必备条件,作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切入口,我们首先调查了我校高年级学生学生适应性状况,我们发现尽管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有中等及中等以上的适应水平,但是部分学生学习适应水平低下,更重要的是即使是适应良好的学生也有某些具体的适应不良问题,并且在不同维度上的适应性有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因此我们决定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团体辅导。

我们把相同意愿和相同需求的同学召集在一起,形成了我校第一个团体心理辅导团队。目前为止,我们有学习心理辅导、情绪心理辅导、心灵舞台等团体辅导课程,并形成了完整的辅导内容大纲。

我们尝试把团体辅导活动引进队长学校。针对队干部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团体辅导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比如“解手链”、“坐地起身”、“冲破重围”等等。

为保证我校心理健康课有效进行,我校心理校本必修课每学年保证4课时,除此之外,学校还整合公民教育“快乐小天使”(每学年4课时)、“同学小伙伴” (每学年4课时)两个单元以及中小学专题综合“生命教育”单元(每学年7课时)的相关内容,开展心理活动课。一二年级在公民教育校本课程中挤出四课时(每学年)安排心理辅导课。每周四下午15:20——16:40(两课时)是校本选修课的时间。目前我招生的对象为56年级学生共2个班。招生人数:每个班30人。课时设置:每班30节。

2.课程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普遍规律,也有每个学校的特色。为了让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适合我校的实际,满足我校学生的需求,我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为构建我校科学的课程体系提供依据,刚才介绍的校本选修课程《学习心理辅导》就是在课题研究指导下的课程建设的一个例子。

到目前为止,我校作为实验学校,承担了市级课题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柴松针、代淑娥两位老师合作完成的“丰台第一小学中、高年级队员生涯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 在“第三届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审活动”中获论文类成果一等奖。2013年课题《丰台第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心理辅导课程研究》被评为丰台区区级重点课题,其中,研究成果《丰台第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研报告》在北京市第三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观摩交流周”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征集评选活动中获得论文类一等奖,并做专题发言。我校体育学科老师董绍雯以体育游戏为内容,进行了《团体竞赛性体育游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课题研究,并完成其硕士论文。

3.学科渗透

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心理教育因素,通过不同学科,不同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把握教材特点,抓住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心育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如何将平时的随意教育转化成为有意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三年级组教师共同将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改教材以教育主题形式进行重新分类,分别有:爱在身边、爱护动物、学习多快乐、遵守规则等四大主题,这与原有叫教材的编排并不矛盾。通过这样的整理,增强教师有意识教育,形成系统的教育。

在“爱在身边”这一主题中,既有同学之间的友爱,也有

素不相识的人给予的关爱,

动物与人之间相互友爱,还有

父母给予的疼爱,

老师给予的挚爱等等。通过这一系列课文的学习,丰富了“爱”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爱”的认识。

在“学习多快乐”这一主题的学习中,学生懂得上学是快乐;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是快乐的;遇到困难与挫折,动脑筋想办法克服是快乐的;获得好的学习方法时是快乐的等等。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的是具体、生动、形象的快乐,不再简单的理解成为只是没有烦恼的快乐。

2)关注教学过程,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强心理教育的意识,及时、有效地捕捉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庞和娟老师,在一节数学课上,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来板演5道计算题。

当这位学生满心欢喜地做完最后一题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学生们的话音刚落,庞老师发现这位学生的脸霎时就羞得通红,此刻的她头埋的很低,紧紧咬住自己的嘴唇,不敢正视黑板。于是,老师对学生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这时,这位学生微微的抬起了头,从她的眼神中,庞老师感受到孩子的那份感激与信任。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它应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教师要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教育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

    4.个体咨询

心理咨询室每周接受学生个体的咨询,有专任教师负责和固定的时间保证

个体心理咨询时间安排表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上午

 

9:30~10:10

9:30~10:10

9:30~10:10

9:30~10:10

中午

12:20~13:10

12:20~13:10

12:20~13:10

12:20~13:10

12:20~13:10

下午

15:30~16:30

 

15:30~16:30

 

15:30~16:30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共面谈了二十多个个案,大部分个案持续2月以上,涉及的主题有:恐惧上学、恐惧某一具体事物、青春期初期的异性交往、亲子沟通、作业拖拉、人际关系不良、欺负现象、课堂环境适应不良、由父母关系不良而导致的学业问题等。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会根据需要使用多种心理咨询技术,比如绘画技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故事疗法等。每一个个案都需要和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解释此现象的原因,并给出意见和建议,除了面谈之外,我们还用多种方法和家长进行沟通,比如电话、短信、邮件或信件、微信、飞信等。有时我们还需要解决决家长的问题,比如一个家长和自己家的大孩子沟通存在障碍、并觉得老大有很多问题,其实主要问题是家长面对两个孩子的教育自己过度焦虑。一个有多动症倾向的妈妈在和我们的老师交流时泪流满面,我想她一定释放了不少自己的压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我校柴松针老师一直坚持在丰台区心理健康中心值班电话心理咨询,也获得不少个体咨询的经验。

现在,为了保证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我校专门设置了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和心理活动室。其中团体辅导室面积约45平米,并配备了团体沙盘、心理活动包、思维训练包等个体心理咨询室面积约15平米,并配备了个体沙盘。

    5.心理宣传

我校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宣传,比如广播、展板、主题活动、心理社团等,以达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健康的行为模范,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红领巾广播站我们增设了“心语小站”栏目,倾诉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宣扬积极的心理品质。利用升旗仪式,我们先后组织了“为心理健康投资”主题宣传活动,《传递正能量》、《我的梦想我描绘》和《健康心理  和谐校园》主题宣传活动。我们还利用展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

非常重点介绍的是我校校园心理剧社团。我校校园心理剧社团成立于2012,坚持开展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探索。2012年社团排演的校园心理剧《竞选》在丰台区首届小学校园心理剧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在2013年北京市学术交流大会中展示演出。2014年《小精豆斗魔记》获得丰台区第四届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大赛特等奖,并在我校第四届阅读节艺术节展示汇演中演出。另外心理社团还承担着拍摄心理教学使用视频的任务。

    (四)家校联盟促进家长成长,为达成心育目标增加动力源泉

我校非常重视家校教育联盟工作,我们主要采用“邀请家长走进来”和“心理教师走出去”两种途径。

“邀请家长走进来。”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进校共同学习、探讨教育问题,争取家校教育最大化的一致性。形式一是教育讲座。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2次大型的活动。一次是借助阅读书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展开讨论,一次是由王琳老师主讲的《发现教育之美  形成教育合力》,是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讨论学习。形式二是“家长互助学习小组”,由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柴松针组织实施,面对小团体家长,连续7次活动,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对家长进行深入的辅导。

除此之外,学校还先后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主任医师闵宝权给家长做“正念减压 情绪管理”专题讲座;请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曹萍老师做“智慧的家长成就孩子幸福人生”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看远、看深,正确认识孩子的错误并努力帮助孩子改正;让孩子确立近期和长远目标,科学的帮助孩子实现目标。

“心理教师走出去。”本学期我们和周边社区合作,尝试心理教师走出去的形式,和社区家长进行互动,为提高社区家庭教育水平进行了新的尝试。在这次活动中,王琳老师主讲的《优化沟通模式 构建家校教育统一战线》备受社区居民的喜欢,讲座后的个别指导时间解决了他们的具体问题,让他们更加受益。

为更好地开展家校教育联盟,本学期我校申请了区级课题《家校联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课题,我校从本学期开始将开展如下工作:

每学期面向低、中、高年级全体家长,分别开展1次家长课堂。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建构心理健康档案

对家长养育方式进行量表测查,并根据真实情况为每一个学生订制心理营养餐,向父母在教育方式及亲子沟通上提供合理化建议,以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每个班级选举心理气象员,并对心理气象员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颁发上岗证书,完善校领导、心理健康老师、班主任、心理气象员四级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每学期完成5例特殊学生的家庭治疗,每例至少保证8个咨询时数。

    (五)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为实现心育目标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终是由学校的每一位老师联合、共同完成的。为实现我校学生的心育目标,贯彻我校的心育理念,向学校教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疏导教师的压力、提高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必成为我校心理健康工作任务之一,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专家讲座

为了提升老师对于教育的理解,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与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鼓励老师利用寒假阅读了《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一书。开学前,学校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推荐给《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的主编陈虹博士。222日下午,陈虹博士应邀到我校做了一次精彩的讲座,主题是创设和谐语境,引领幸福人生

讲座中,陈虹博士先进行了积极语言的理论讲解,之后围绕积极语言的风格带领老师们进行互动。老师们在情境中体会不同语言风格老师对于学生评价所带来的影响,对比总结出了积极有效语言的讲话方式。讲座中,陈虹博士还对我校具有代表性几位老师的做法进行点评,用具体的事例,阐明用积极地语言创设和谐语境的重要作用。

暑假前,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师们的心理理论水平,我校于71516号为一校三址的教师安排了两场心理专家讲座。

     7月15,学校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翔平博士为老师们做了“教师效能的培养——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提升方案”。

刘教授为老师们解读了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教师的效能取决于人际关系心理;如何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如何站在孩子的视角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通过刘教授的理论讲解及和老师间就一个小案例的角色互动,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了共情意味着理解,共情的目的是使对方受到尊重、被理解、被倾听。共情的结果是双赢。

最后,刘教授还为老师们介绍了共情的表达步骤,对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学生交流沟通有着具体可行的指导意义。

716,学校又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书记、副教授班建武博士为老师们做题为《价值澄清和多元文化的应对》讲座。大多数老师们对价值澄清理论还很陌生,班教授用一场模拟拍卖会“人生价值大拍卖”,使老师们在欢声笑语中体验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初步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选择。班教授通过具体案例让老师们了解价值澄清的基本主张及一般步骤,主要的价值澄清策略,特别是帮助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实践应用价值澄清理论。班博士的讲座深入浅出,其中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知识,老师们受益匪浅。

心理专家的培训留给老师们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应用于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于作为组织者的老师们也是一种参与、学习、改变观念的契机。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师口中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词汇多了,对学生也更多了一些积极的要求,对自己也多了一份心理健康的关注。比如,一次上心理课,走进教室时学生还没有下课,班主任老师的脸阴沉的马上就要下雨,全班静悄悄的。看到我们的心理老师走进来,班主任老师只轻轻说了一句:“下课吧!”是因为班主任老师碍于心理健康老师的面子吗?之后的沟通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他说:“看到了心理老师,突然意识到,不能发脾气,老师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啊!”

    2.个体谈话

在和老师沟通接受个体咨询的学生的状况时,心理老师也不断影响着相关的老师们,比如一个班主任认为一个一年级学生有“偷窃行为”,在沟通之后,她理解了家庭教育如何造成了孩子“不能延迟满足”的现状,理解了一年级学生在形成自我意识方面的特点,在面对这个孩子时也更多了些耐心和引导。

在和心理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老师也宣泄了来自“问题学生”的压力、家长的压力和管理上的压力。比如,因为班上有3个特殊的学生,这个本来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班主任老师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并“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在和心理老师的畅聊中老师又找到了自己的力量,并感叹:“和你们说一说真好!心里感到舒服多了!”

三、主要成效

(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滋养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为了“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幸福”,学校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各种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尊重意识、学生对彼此个别差异的尊重意识,教师把让学生“能幸福”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能更加积极地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并能积极地寻求专业心理工作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如春风细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每一位前来面询的个体来访学生和家长都带着成长而归,每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都促使学生有新的体验和思考,每一项心理健康研究都表明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显著的影响,每一次家长活动后的家长作业都记录着家长新的改变和孩子身上发生的新变化,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历练着孩子的意志、培养着孩子的优秀品质,每月一节活动如快乐歌唱节、阳光体育节、创新科技节、多彩艺术节、静心阅读节、文化交流节、缤纷成长节等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事实证明,这些努力都是有效的。学生的一系列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工作的成效:

1.对心理健康工作的认识方面。最初走进教室,学生团团围住心理老师,问的问题是:“老师,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老师,你看我有病吗?”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他们问的问题变成:“老师,怎么做才能受人欢迎?”“为什么有人总喊我外号?”“……,为什么会这样子?”看,同学已经开始从观察现象和我探讨心理机制的问题了。

2.语言的变化。同学们口中关于积极的人格品质的词汇多了,我想他们也会让自己努力往这方面发展。

3.行为的变化。他们会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了,比如在自己脾气爆发时先暂时离开,学会用语言沟通,考试焦虑时调节自己。

4.志向的变化。有同学们问我们的心理老师:“老师,怎么才能成为象你一样的人?”“我想象你一样。”我们会耐心解释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更适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比如自己要有健康的心理。这一刻是让人感到暖心、幸福的一刻。

5.特殊生的转变。关注特殊生是心理健康的工作之一,通过个别辅导,特殊生的转变显著。厌学的孩子从早上上学的哭闹到资源走进教室,开启快乐地学习生活;社交恐惧的孩子从不敢直视他人的眼睛到走进校园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从骂人、攻击到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家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作为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渠道之一,我们正逐步推进家校联盟工作,比如每学期1次的家长讲座、连续7次活动的“家长互助学习小组”。家校联盟工作促进家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更加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比如绝大多数家长都反映:“以前家长们聚在一起就说孩子如何如何不好,现在意识到不是问题孩子,而是问题家长,孩子要改变,家长需要先改变。”他们会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提高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比如一位家长在一次家长培训后的作业中写道:“以前孩子说起学校里的不愉快事,我都会说是他肯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孩子会说我和老师是一伙儿的,会大发脾气,现在我尝试不进行说教,而是表达出她的情绪,孩子没有像以前那样发火,反而给我说了好多其他的事,我感觉我们的关系也亲近了。”家长们尝试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让孩子品尝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幸福!

心理教师主持的家长工作是本学期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尝试,即使如此,我们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下面是讲座后家长的留言:

一(1)班某家长:讲座非常及时,也非常的实用。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教育的知识和技巧,非常感谢校方的安排和老师的付出!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很适合一二年级的家长,经验不足又有许多的疑问,但没有这样的场合和机会,丰台一小提供了这个平台,作为家长在教育上有很多的收获!

二(3)班某家长:讲座加互动的方式很好,生动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特别是例子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参与下来很有收获,希望继续保持,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的内容。

二(1)班徐子涵家长:孩子在校期间,有幸听了王琳老师的讲座后,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比如今后要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真正把孩子当成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人。这次讲座很成功,我觉得学校组织这样的讲座效果很好。家长有问题可以当面提出来,很快得到解决,希望今后学校能多组织这样的讲座。

二(1)班姜明浩家长:听了心理老师的讲座,给我最大的启示是:问题孩子源自问题家长。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协调能力,家长不必事事参与。

二(1)班41号曾好家长:我觉得用“讲座加互动”的方式很好,我认为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配合极其重要。加强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达到家校携手共同创建学生美好未来的目标。通过上次的讲座让我知道了许多,主要是在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只有严厉的批评才能有效果的,要通过耐心的引导和不断的鼓励。

二(1)班张可屿家长:通过上次讲座,给我的启示如下:(1)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远不会进步。(2)欲速则不达,不要过于强迫孩子做功课或学习,这样孩子会变得焦躁、不耐烦,产生反抗情绪。(3)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过于批评他的错误,会令他情绪低落,而犯更多的错误。

二(1)班张雅冬家长:上次讲座给我的启示:想教育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在感情上认可你,接受你,父母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感知系统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感共情是教育的良好开端。

二(3)王天用:学校老师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从浅显的理会过度到深度教育的顶端。通过与老师的沟通,我知道了教育要换位思考,才能和孩子有深入的沟通。通过上次的讲座,明显感觉到家长与学校老师沟通的必要性。孩子并不是一个鼓励的个体,教育却是多方面的。所以生活中处处围绕着教育,从心入手,让我们这些爸爸、妈妈和孩子从做朋友开始。

二(3)班某家长:最深刻的体会是老师讲到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不同,我们不该总想着让孩子按照大人们的安排生活,大人认为对的并不一定适合孩子,让孩子一味地顺从会泯灭了他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作为家长更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应该尽可能地同他们保持在同一个高度上,不要强行把我们的思想施加给他们。

种子在丰台第一小学(阵地)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心理健康制度的保障、心理辅导室以及专职心理健康老师等资源的配备为种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在这里,我们通过心理健康课堂、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的形式(途径)为幼苗施肥、灌溉,帮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内容),最终促使每粒种子长成枝叶繁茂的大树。当然,从一粒种子到幼苗再到参天大树,它的成长离不开家庭阳光般的温暖和社会雨露般的滋润(阵地),正是有了这些支持,我们的幸福童年树才能结出悦纳自我、关爱他人、尊重环境(目标)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