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教研天地--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

育人故事 合力打开“孤独”的门

选择字体大小:

一.个案概况

小北(化名),四年级男孩,家中独子,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妈妈工作离家远,经常出差。大部分时间小北由爷爷奶奶照顾饮食起居和上下学接送。奶奶溺爱包办多,爱唠叨;爷爷控制,给小北的限制较多,容易发脾气。

在学校,接触过小北的老师和同学,都有些害怕他。他个头比同龄孩子高,看上去像高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时间,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热闹的课间总能捕捉到小北安静读书的样子。

但小北是矛盾冲突的,他并不是完全不需要社交,有时他刻意寻求他人的关注。这种时候更多发生在课堂或集体活动时。他时而在课堂上大声喊叫,时而突然陷入哭泣,有时一边哭一边说:“我就是不正常,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当他不能按照规定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也会陷入到情绪的漩涡,偏执地举手等待获得许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对他来说并不是困难,至于有些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并非是他的能力受限,而是他的情绪受到了干扰。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他夸张的情绪表达吓到,但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小北除了情绪上有些失控外,他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状态更让人担心。

二.辅导过程

(一)走近家庭,了解成长

小北的表现让我意识到,他是需要帮助的。可是,真正走近小北,一开始却显得很难。四年级的孩子,原本天真烂漫,偏偏小北多了一些戒备和防范。比如我有时忍不住表扬他,他会表情平淡又很认真地说“我没有您说得那么好”;我想主动给他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他会直接回应:“我不想做”;如果他的行为在班级里严重影响到他人,老师的严厉又会激发他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面对这样一位软硬不吃的教育选手,我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呢?一时之间陷入了困惑中。绞尽脑汁间,一句话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儿童的世界里装满了他的家庭”。对于小北的家庭,我似乎有很多的问题要问:

小北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里?

他从小就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坐着吗?

他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也容易起急吗?

如果他在家里跺着脚一直哭,家人会给他怎样的回应?

他的家庭里有人也像他一样吗?

……

我拨通了小北妈妈的电话,想与她约个固定的时间,好好聊一聊。

要走近小北,就要走进他的家庭,更多地了解他的成长情况,了解他的家庭结构,了解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妈妈约谈的过程中,一些问题的答案渐渐浮出了水面。以下是妈妈的描述:

Ø  孕期环境:怀孕时自己一个人,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常常觉得自己很辛苦,很委屈,也很无力。后来为了缓解自己的情绪,爷爷奶奶前来陪伴。感到压抑的时候常常用眼泪来表达;

Ø  产后抑郁:生小北之后自己患上了产后抑郁,主要由爷爷奶奶帮忙照顾孩子;

Ø  个性特质:小北是一个很安静的小孩,他似乎知道妈妈的情绪,2岁前很少哭闹,特别乖;

Ø  分离焦虑3岁的时候,小北要去幼儿园,刚离开家,不适应,早上经常哭闹;

Ø  重大生活事件4岁时,妈妈生病住院。爷爷那段时间对小北异常严厉,从那个时候起小北开始变得敏感多疑。

Ø  人际互动状态:幼儿园期间,老师反映小北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很少主动参与班级活动;

Ø  相关诊断6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小北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

                            

当我们把小北的成长故事串起来,我们会看到一条成长的生命线,在这条线上,发生了一些或大或小,但总能影响小北成长的事件。由此,我们似乎也更加了解小北。

(二)聚焦问题,初识成因

1.他怎么了?

当孩子的问题一旦与疾病建立联系,很容易增加我们内心的恐慌。但更多的恐慌源于我们对疾病的不了解。我开始搜索阿尔伯格综合征的知识。

阿尔伯格综合征是神经发展障碍的一种,可归类为自闭症,属于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在DSM-IV-TR中,被称为亚斯伯格障碍。表现为社交互动和非语言交流存在显著困难,行为和兴趣模式受限且重复刻板。被诊断为此类疾病的儿童,具备以下特征:社交困难沟通困难固执或狭窄兴趣。

通过资料查找,我开始越来越了解小北,知道他在人际交往中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并不是有意针对谁,他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社会交往,无法发展友谊,无法与他人分享乐趣和成就,这些并不是他的错。想起小北挂在嘴边的那句“我就是不正常”,或许他自己也是很痛苦的吧!

2.他为什么生病?

 阿斯伯格综合征受个性及遗传的影响比较大。有关此类疾病的研究指出,特定的等位基因使个体容易受到伤害,并且不同的组合导致每个患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不同。小北的成长中是存在个性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影响的。

妈妈小时候也像小北一样。不喜欢主动和别人搭话,遇到不得不说的话,也不知道怎样去说。妈妈说,小北和自己一样,从小就不善交往,一副孤傲的状态。爸爸从小性格开朗,对于小北的现状,他觉得很不理解。当不理解、不认同出现时,我们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欲望就越强烈,爸爸和小北之间就这样。

然而爸爸妈妈在养育方式上的不同又影响着小北的成长。爸爸想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妈妈不认同爸爸的“改变式”教育,因此总是阻挡爸爸。在家庭里,爸爸是一个被边缘化的成员,加之工作在外地,又无法插手孩子的教育,因此很少回家。小北单独跟着妈妈,少了爸爸的“试图改变”,但状况并没有好多少。妈妈嘴里有很多的道理要讲,小北很少有机会说“不”。在小北潜意识状态里存留着很多的矛盾冲突。有时他想向爸爸求助,希望爸爸能站出来救他,但爸爸常常不在。

(三)重视合作,科学育人

1.师生合作,接纳他本来的样子

小北是班级里的一份子,他又是一个不一样的存在。对于他的与众不同,我们需要做到发自内心的接纳。通过观察与学习,我试着用自己总结的方式和他互动,并把这些互动的方式与其他老师分享,制定一份小北的特殊教育计划,里面详细罗列了小北可能出现的行为,介绍了行为应对的策略以及这样做的好处。在(班主任老师和其他科任老师)(小北)合作之间寻找最佳教育时机。比如:

Ø  当我们走近他,主动与他打招呼,他爱答不理时: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他的行为:他不是有意这样做。

这样解读的好处是:我们理解他不是故意挑衅老师,来自老师权威被挑战以及被拒绝的不舒适感就会降低。

Ø  当他在课堂上大喊大叫时:

我们可以这样回应他的行为:你可以大声表达自己,也许喊出来就好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不再从情绪上和你对抗,反而会停下来思考“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说”

Ø  当他情绪激动,说自己不正常时:

我们可以这样回应:你没有不正常,我还挺喜欢你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他像被喂了一颗糖果,马上安静下来。

Ø  当他在课堂上表达与老师不一致的观点时:

我们试着这样回应:或许你说得有道理,课下我想邀请你好好讲讲。

这样做的好处是:他没有不忽略,但也收到了来自老师友好的提醒。

…………

   为了让教育计划实施更加顺利,我们常常定期召开教育会议,讨论哪些做法对小北有切实的帮助,哪些方法还需要继续完善。而小北在这样的教育攻略影响下,他在学校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适应,情绪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少,偶尔课间还主动下座位与同学交往。

2.  生生合作,播撒爱的种子

   小北在班级里学习和生活,他的异于常人的表现,总会时不时影响着班里的同学。如果我们从积极地角度界定“影响”,我想学生们也会与小北一样,获得共同成长的机会。在班级管理的时候,我设置了“助人岗”,利用班队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并鼓励大家认领。出人意料的是,班里近一半的学生认领这个岗位。为了更好地践行,对于认领岗位的同学进行“助人”培训,这些“助人者”在培训中不但获得了知识,还掌握了技术要领。在这些“助人者”的帮助下,我们增加了班级图书角的另外一个功能“情绪暂停”。即班里任何一个同学,体验到糟糕的情绪无法自控时,可以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来到图书角,通过看书、画画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平静情绪。对于小北,如果他情绪冲动,无法自行走到图书角,“助人小岗位”的同学,可以通过笑脸、比爱心等方式,把他带到图书角。课下,小小“助人者”们会主动走到小北那里,与他一起读书,一起做游戏,一起到楼下跳绳。学习中,如果小北出现了扰乱课堂的行为,“助人者”负责提醒小北,也负责传达“小北是我们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抛弃他”班级文化。小北并不是一块冰冷的石头,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渐渐地回归到集体生活中,在有说有笑的生活瞬间,我们很难捕捉到小北异于常人的表现。而其他学生在帮助小北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飞跃,在班队活动分享的时候,我常常和他们一起体验这种“助人”的成就感。

3.  家校合作,共同构筑安全港湾

   小北的孤独,是他个性中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他的错,也并不代表小北对温暖的社交没有需求。帮助小北,我们还需要和他的家庭共同制定教育计划。我邀请爸爸妈妈来学校,与他们交流小北到底需要怎样的家庭环境,需要怎样的家庭合作。我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希望他们在小北面前进行合作交流的教育示范,鼓励爸爸不要遇事回避,引导妈妈多放手,相互信任,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优势。在这样的鼓励下,小北妈妈尝试放手孩子的教育,允许爸爸周末用自己的方式养育孩子。事实上,小北的爸爸是一个在游戏中完成教育的高手,而通过这样的互动,爸爸开始更多地了解小北,那些因不了解带来的“改变”掌控也渐渐减少。妈妈在放手的尝试下,获得了更多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她利用这些时间梳理自己的自己,通过不断为自己加油续航,也为小北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舒适的环境。

三.案例反思

 (一)撕开医学标签,背后的人更重要

在医学上,小北是一名阿斯伯格症患者;在我的眼里,小北是一名有个性的普通学生。和小北在一起,让我对心理疾病有了更多的看法。当我们过于关注疾病,我们关注更多的就是如何治疗,是否服用药物;甚至有时我们会因为学生患了心理疾病,不知所措,患得患失。但是当我们撕开医学标签,看到疾病的真正意义,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有想法,有情绪,有需求。小北的改变,也正是因为他的想法被尊重,情绪被看到,需求被满足。

(二)重视合作,不是一个人工作

   “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工作”,这句话常常鼓舞着我。和小北在一起,我也有过不知所措,但支撑我走下去的,是合作的力量,是我和同事间的坚持,是家长对小北的抱持,还有学生们良好助人状态的支持,当然还有小北的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