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科研天地--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倾听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北京市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选择字体大小: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倾听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曾经有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就充分显示了,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人交往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这不仅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使他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善于在倾听中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优点,善于在听课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流。倾听成为提高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能推动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可是,当今的孩子并不知道倾听的重要性!所以如何在日常的课堂中逐步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结合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倾听现状,展开分析,并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经验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一、现状分析

当我们去参加各种听课、学习、交流活动,走进不同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会看到:老师讲的精彩,学生听得认真。当老师启发思考的问题刚一问出,便会看到课堂上一双双小手高高地举起。当老师叫到某位同学回答时,其他人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这位同学身上,并不时地点头表示同意,或轻轻地摇头表示不同意,当那位同学回答完后,马上举手要求补充。一节课下来,师生互动充分,生生互动精彩。课堂生动、活泼,处处精彩。而当我们走进自己的课堂后则完全是另外一种状况:教师讲的课成为学生的“耳边风”,请学生答题,学生张口结舌不知所措;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呼喊“老师,我!”“老师,我!”。教师请一名学生发言,该生洋洋自得,其余学生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没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或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其他同学交流。该生发言结束,其余学生要求发言的高潮再起;学生回答问题后,有的学生还一再举手要求发言,老师叫起后结果还是简单地重复前一个学生的回答,或是重复一些明显的错误。对比两种课堂,我们都会倾心于第一种课堂。我们都知道理想的课堂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这种互动是源于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的。老师准备充分,善于掌控课堂,学生能认真倾听,会认真思考,课堂随时师生、生生互动,处处产生着精彩,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二、产生不良倾听的原因

不良的倾听习惯是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倾听习惯使得本来就薄弱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低效。(黎娜,2008)美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在他的著作《沟通的艺术》一书中也指出: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就要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在对比两种课堂的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课堂中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倾听习惯,而第二种课堂中的学生在倾听习惯的养成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找出学生在倾听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笔者对第二种课堂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分析后得出造成不良倾听现状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 这是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造成的。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调皮、淘气”,说说笑笑,特别爱表现自己,但对于别人的发言又不善于倾听。

2.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的特殊地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顾及别人,甚至不懂得去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也不会愿意去倾听他人的建议,吸纳别人的意见,因此不会与人合作,不会与人交往。

(二)教师的原因:

1.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枯燥、无味的讲解中消耗注意力,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倾听能力得不到培养。

2. 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注重让孩子思考、表达,而忽视了对学生倾听方法的指导。课堂上过度侧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三、提出假设

笔者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人际交往中,倾听习惯的养成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莫里斯说的:“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耍学会听人家说话。”善听的孩子才善答。于是,笔者在自己执教的二年级班级中开展了“我倾听,我智慧”的倾听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旨在通过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描述实施对象、研究方法、制定计划

笔者选择笔者所教学的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笔者接手的这个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较为严重的倾听习惯问题。班里的大部分学生不会倾听他人的话,这不仅仅是指不会倾听老师的讲解,更包括同学的回答和问题。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正处于由低年级向中年级过度的阶段,且学生可塑性非常强,适合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倾听习惯养成的研究。为了一学期更好的开展研究,笔者首先对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做了为期一周的前测观察,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了整理、归纳出课堂教学中不良倾听习惯主要有:

1. 插嘴现象。不喜欢听别人说话,在别人开始说话时,他们就喜欢迫不及待地插嘴进来,非他先发言不可。

2. 神不守舍现象。坐姿端正,眼睛盯着教师或黑板一动也不动。让他们回答问题或是读书,便会出现不知所然的现象。老师还以为他很用心在听课,其实不然,这就是“假”听。

3. “小动作”现象。课堂上的知识对这些孩子没有吸引力,于是,他们会在课堂上为自己找事做:一截铅笔头或者一片纸屑、一块橡皮会让他们玩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或者东张西望,或者和别的小朋友偷偷地玩耍等,这些都是孩子没有认真倾听的表现。

4. 啃咬东西现象。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渐渐养成了“啃咬手指或其它东西”的行为习惯。这既是一种心理疾病,也是孩子产生倾听障碍的表现。

5. 品评与组合差现象。学生对别人的回答进行品评,并且使之与自己的想法进行组合,得出较好的观点,这直接体现了倾听者的倾听能力强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虽然学生发言很踊跃,但他们从不关心别人的发言,只是各抒己见。由此看出,学生并没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通常学生只表述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寻找、挖掘别人发言中的闪光点,组合别人及自己的观点便更无从谈起。

6. 搞笑现象。同学之间说小话,相互搞笑,把自我置之与课堂外,忘乎所以。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充分利用英语课堂教学的契机,从改变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入手,向学生明确倾听的重要性,并逐步教会学生倾听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基于此观察分析,我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倾听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具体计划:第一步:帮着学生明确听的目的性,了解听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步:采取榜样示范、动作引领,评价辅助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倾听意识。第三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同时,笔者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边提炼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整理出最为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方法。在为期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笔者选用了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及书籍的查阅,参考和学习国内外在此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调查把握学生的倾听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了解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教学情况及其效果,及时的总结提炼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并整理成文。

五、实施过程

(一)教师要努力提升课堂魅力,让学生享受听的乐趣。

1. 用语文文化本身的魅力激起学生听的欲望。

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文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相应的传统文化教学。利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听讲的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学京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三册的第三单元中学习的是与中秋节有关的几个民间传说和两首古诗。其中第11课李峤的中秋夜中写道: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学生们第一次知道了月亮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圆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结合后面的几篇课文,笔者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在作品中对月亮的不同称呼:玉兔、婵娟、玉轮、冰轮、玉蟾、嫦娥等,并请学生欣赏了相关的诗句。对于自己陌生但好奇的文化知识,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听得认真,思考深入。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所收获。

2.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促学生主动去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是枯燥乏味、教法单一的课堂,那样学生不会喜欢,他们也不会主动去听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这样就能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认真倾听老师所教。例如在教授北京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三册第19课移动的地图一课时,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我设计了“请你填一填的活动”。我在黑板上出示了(   )的地图一题请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说一说括号中都可以填什么内容。学生们一看这道题兴趣十足,纷纷争着举手回答。“移动的地图,神奇的地图,奇特的地图,奇妙的地图,方便的地图”等一个个闪光的答案跃然纸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十足。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了,自然就会听得仔细,学得认真,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 教师彰显个性魅力,吸引学生积极去听。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博仔 2005)。老师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去听,但笔者认为教师个人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听讲。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师个人魅力的就是老师的示范朗读和板书了。这两项基本功过硬的老师往往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笔者认为教师丰富的表情,恰当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也是提升教师个人魅力的途径。比如提问时疑问的语调,皱眉的样子,替文中主人公征询意见时着急的语气,常常能起到吸引学生主动去听,积极参与讨论,达到自然输出的效果。

(二)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助学生倾听习惯养成。

1.明确教育目标,加强学生倾听意识。

笔者认为要想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要加强良好倾听意识的养成。有了主动、自觉的倾听,并持之以恒的发展下去,才有可能变成一种倾听习惯。所以,在本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笔者就明确的向学生提出本学期我们应该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明白本学期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并能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的以这一目标鞭策自己。在教学时笔者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听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用心,我们不仅敢说还要会听,这样才是一个好学生。同时,笔者还认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学校的教育还是不够的,需要家校互助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所以,在家长会上,笔者也向家长们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对家长在家中如何帮助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正面诱导启发,加强学生倾听意识。

课堂上,教师正面的诱导启发,能够清晰的让学生明白怎样听才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的正面诱导启发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以身作则,强化学生听的意识。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以学生的视角和心态融入进去,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只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而自己则是以一种监督者的身份关注、审查学生的表现,自己没有认真去倾听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疑惑:老师都不听我的回答,是我答错了吗?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下次也许他就不会主动举手了。其他学生看到也不会再认真聆听老师的话了。相反,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的目光要看着学生,身子要稍稍向前倾斜,把一侧的耳朵朝向学生说话的方向,并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时的点点头或给予表情上的回复。看到老师在认真倾听,回答的同学自信心更足了,其他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也会主动的去听取他人的观点和建议,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2)教师动作提醒,强化学生听的意识。

即使有了老师的示范,班里还是会难免有几个“小淘气”不会听讲的。这时,教师不要急着批评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那些不听讲的学生,老师可以轻轻地走过去,轻轻的拍拍他,再用手指一指耳朵,提醒他听讲。对那些在下面交头接耳,小声说话的学生,老师可以把手指放在唇边,提示:嘘,请安静,认真听!对那些抢答不听别人说的学生,老师可以耐心的告诉他:请等一下,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老师通过动作的提醒,提示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强调只有会倾听,才能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才能有更智慧的回答。

3.树立榜样,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在学生有了倾听的意识后,老师就要在班里寻找“倾听小标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对于好胜心强的小学生来说,小伙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抓住这一特点,笔者在课堂上,大力表扬那些会倾听、能认真思考的学生。“你看他多会听呀,他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你看他多会抓重点呀,抓住重点思考才是智慧的孩子!”一句句表扬听在其他孩子的耳朵里,都成了一种无形的鞭策力量。他们都会很快的积极、主动的模仿。这时,教师要及时告诉他们有效的倾听方法。

1)听重点,弄明白问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上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去倾听或没听明白老师的问题,只沉溺于自己的思维中,并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最终导致了“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的出现。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倾听时,我们要抓住重点去听,弄明白别人问的是什么后再回答。例如,在一次教学中笔者这样问学生:“请你再次认真的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什么说这个地图是移动的地图呢?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学生们刚一听完老师的问题就马上举手要求回答问题。可是他们却忽视了老师的“再次读一读课文”的要求。这样的倾听必然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2)听不同,了解他人的观点和建议。

针对那些只愿意表达自己想法,而不去倾听他人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倾听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在他人说话时,我们要认真、耐心、专心的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中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为自己所用。这样做才是一个智慧的孩子。

笔者认为,除了教会学生倾听的方法外,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各种监督、奖惩机制的辅助。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愉悦学生的倾听体验。

儿童很在意教师对他的评价和奖励。所以在课堂上应该很注重对孩子的评价和奖励。奖励要注意及时性、公正性和频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成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才能保证学生倾听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六、实施效果

语文是语言的学习,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流的,既完成“听”和“说”的有效互动。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美国的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人的兴趣也是多元的。笔者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动力,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去听讲的动力,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在实施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努力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师的教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教师从学生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倾听的主动性。这可以从课堂上看到,不管是学生在倾听老师流畅规范的语言表达,还是同学稚嫩的描述,都是良好的学习机会。学生在倾听中既能不断努力把规范、生动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也能在认真倾听后去思考自己所要表达的语言,能做到正确的思维反馈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教学上一个最朴素而最有效的道理,那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倾听,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通过教育和亲身示范,让学生理解了倾听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结成了伙伴关系,能够平等地进行交流。老师态度可亲,语调平和,循循善诱,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思维敏捷。教学效果自然而然的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峰。同时,教师也养成了耐心地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避免了居高临下地发问,消除了学生畏惧紧张的心理,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充分地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倾听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依靠教师耐心的引导,充分利用平时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帮助学生从体验中领悟到了倾听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惯要求的制定,对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而要化为行持,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由有意识的提醒自我,转化到无意识地保持倾听的良好行为,这都需要时间和和老师的监督。

七、结论与反思

经过这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工作,班里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了。笔者按照学生产生不良倾听习惯的动机分类,总结为:

第一类是针对不明白倾听重要性的学生。在明确倾听的重要性后,该类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这些学生之前之所以产生不良的倾听的习惯,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倾听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当老师帮助他们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后,他们很快就在老师的帮助下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第二类是针对不会倾听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倾听方法和倾听技能后,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这些学生往往是由于缺少倾听方法的指导,不会倾听。笔者在课堂上结合活动内容或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倾听方法的指导,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倾听技能,进而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第三类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虽然经过了一短时间的培养,但是这类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往往课上还需要老师的督促和帮助才行。根据辛自强、俞国良(2001)的描述,他们属于“感觉统合失调,学习适应不良症状”,他们上课时走神以及做操时动作不协调等行为与其大脑发育有关,应该从训练其注意力开始。这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不是所有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都能养成好的习惯。对于有些学生,老师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在培养、训练学生的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五心倾听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静心――上课铃声响后,学生走进课堂。老师首先要求学生静心,让学生开始明白“这节课笔者一定静下心来,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一定要让自己学的最好,这是我的责任”。有了这样的暗示,学生的心静了下来,课堂教学才会很好的进行下去。  

专心――我们常用“专心致志”来要求学生听课,老师只是在口头上讲一讲,学生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实际是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做到专心专意投入到课堂中去。作为一名学生,要心无杂念,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或同学的意见。如果有了走神的现象,马上就提醒自己回到认真倾听上来。学生长期养成这样的习惯后自然能专注自己的学习,倾听效果会得到改善。  

用心――在倾听的过程中,必须用心思考所听到的内容。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辨析对自己有利的观点,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观点更完善。  

耐心——学生的通病就是一个学生发言只要多讲一分钟,心情激动,不停叫“我来,我来……”,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习惯。这也是良好倾听习惯养成的必不可少的方面之一。  

入心——倾听的目是让学生解惑破疑,从无知到有知,从无明到明了,从肤浅到深入。学生只有通过认真的倾听,才能够把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听来的整合并从中抽取出于自己有益的信息,让自己所学知识更清楚,更系统化。

反思这一学期来的研究工作,虽然在学生的倾听习惯养成上,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时间短暂,还不能很好的巩固,形成班风。这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想正如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Manabu sato)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李季湄,2003)。作为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意识地培养和督促,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多思、多讲、多说。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

2、黎娜 《小学教学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第八期,21-22

3、戴尔.卡耐基 《沟通的艺术》吕冬青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11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1,548

5、《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浙江师范大学编写 2003,1,103,109

6、《学记》浙江书籍出版社    2004

7、陈杰琦《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01383

8、辛自强、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认知取向》心理科学,2001(5).2)。

9、佐藤学(Manabu sato) ,《改变教学,学校改变》的中译本《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55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