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益校区学雷锋系列活动

选择字体大小:

 丰益校区学雷锋系列活动

张徵羽

今年是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0周年。从60年代的“向雷锋同志学习”、70年代的“立志做雷锋式的好少年”、80 年代的“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到90 年代的“爱心奉献代代传”,再到21 世纪的志愿者行动…… 60年来,学雷锋活动的主题在不同时代被赋了新的内涵,学雷锋活动的形式在不断创新,雷锋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奋进向前。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在春暖的三月,丰台一小丰益校区开展了系列学雷锋活动。

一、         雷锋精神我传扬——小风铃广播站宣讲活动

202333日,小风铃广播站开展了主题为《雷锋精神我传承 争当先锋好少年》宣讲活动。本次活动由大队长冮涵一主持。

 

首先,由崔睿辰同学介绍雷锋以及雷锋的事迹。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是雷锋一生的写照。“我愿永远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这是雷锋平凡而高尚的信念。

紧接着,由李思远、吴冕、徐良同学讲述雷锋的小故事。

【小小雷锋的图书馆】   【雷锋与红领巾】       【雷锋日记片段】

    

最后,由副站长刘子嘉同学总结发言,并发出倡议。  

作为新时代少先队员,学习雷锋精神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天、某一月,而是把这种奉献精神融入到我们生活中。

1弘扬雷锋精神,让创新性志愿服务常态化。

我们可以化身为 “小雷锋”宣讲员。例如:围绕垃圾分类主题进行志愿讲解,将垃圾分类宣讲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指引更多的队员参与志愿行动。

2、      发挥专业特长,学习榜样知雷锋

我们可以对雷锋及雷锋精神形成更加具象化的认知。例如:手绘雷锋故事,在实践中学雷锋;创新性地续写《雷锋日记》,记录雷锋格言,记录自己参加的学习雷锋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唱响学习雷锋的歌曲;成立学习雷锋朗诵团等等。

3、      学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身边小雷锋”,用新的视角解读雷锋精神,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能成为雷锋。

 

二、雷锋精神我学习——绘画作品展示

 

三、    雷锋精神我感受

【丰益校区二(2)中队王若颐】

我帮助隔壁单元的邻居何爷爷搬东西。我把一些书打包好,装进编织袋中,再与何爷爷一起装进三轮车里。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增强了与人交流的能力,献出了自己爱心与关怀。最后,爷爷向我道了感谢,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善意,温暖与感恩。

王若颐的妈妈表示道:“我陪伴着孩子参与了这次活动,孩子与何爷爷并不认识。搬完了以后爷爷说谢谢的时候,孩子发自内心的开心和感动,对她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再次输入了正能量。陌生人的道谢力量真的很强大,我在旁边也有非常大的触动!”

【丰益校区五(1)中队高钰涵】

在这个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春天,我报名参与了社区活动。3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丰益社区,寻找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首先,我们来到了公园空地上,进行宣讲雷锋精神的活动。各位志愿者都积极分享着自己的经历,从去博物馆做讲解员,到帮助邻里朋友。或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又或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无论是什么事,它们都传承着同样的精神——雷锋精神。听着,我情不自禁地为我们志愿者而感到自豪。接下来,是实践环节。我们在带队老师的引领下,走进社区。帮助清洁工人,进行垃圾分类,维护交通秩序。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社区焕然一新。虽然大家都累得筋疲力尽,满头大汗,但是看着干净整洁的社区,我深深感受到努力是值得的。活动中,我们每个人都领到了一本雷锋日记,来记录我们所作的好人好事。这本笔记,是每个雷锋精神传承者都应该有的。它记载了我们大家为人们所作的点点滴滴。虽然这只是沧海一粟,但对每个人来说,这就是他们身上的雷锋精神。随着笔记上的空白越来越少,相信大家的成就感也就越来越大。发扬雷锋精神,不止是一时之事。雷锋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一辈子的。

【六1小水滴中队】

雷锋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六(1)中队学生利用每周班会时间,重温雷锋日记,讲解雷锋日记,有些同学被日记内容感动,并将感受分享给大家。有的同学摘抄的是“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同学们感悟出要想做有意义成长的小公民,就要为他人做加法,这才是为人服务。今年二月份的初春,六1小水滴中队与贵州瑶族百色市凌云县沙里瑶族弄刊小学结成手拉手读书队,开启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依据任务单,第一批完成任务的是赵延焜,李柏然和王桂翎。他们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并在书中做了读书批注,并在封面写好寄语,一起寄到了贵州瑶族小朋友手中。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起瑶族小朋友的阅读兴趣,并在两地阅读交流活动时,依据我们两地不同的生活习俗,对这本书中内容不同的理解,拓展我们共同的读书感受。